
铁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铁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铁的说课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知识是本专题的重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知识,并为下一节“钢铁的腐蚀”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模式,而是从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他们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类如何获取这些物质”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X望。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 “铁三角”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知识目标】
1、了解铁、铜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掌握的Fe2+、Fe3+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实验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 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难点: 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然后通过结论总结铁、铜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 模拟发现过程,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Fe3+的区别和转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教学的程序〔按教学的程序的按钮,以下按顺序点击〕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铁、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它们的用途特别广泛(展示图片:江阴长江大桥、火锅、门锁、电线等)你能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回答,教师幻灯片投影总结
2、交流与讨论 对于铁、铜参加的一些反应,在初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请你写出下列(课本72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你还知道有铁、铜参加的其他反应吗?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比一比哪组既快又正确。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活动与探究 ---- Fe2+、Fe3+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先告诉学生Fe2+、Fe3+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其次介绍Fe2+、Fe3+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得出Fe2+、Fe3+转化的条件,尝试构建“铁三角”关系。
告诉大家:Fe2+、Fe3+的检验:
⑴ 观察法:含Fe2+ 的溶液颜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颜色为黄色色
⑵ 显色法: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 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分组实验】现有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其它试剂和仪器。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Fe2+和Fe3+之间的转化?
【归纳】能否用简洁的图例表示(归纳)Fe、 Fe2+、Fe3+转化的关系?
2、活动与探究 ---- Cu、Cu2+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这个实验由老师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一:
实验室中配制氯化亚铁溶液,试剂瓶中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铁钉?
创新应用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课本第78页 5、6、7
铁的说课稿2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高一化学教师黄爱育,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铁的重要化合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铁的重要化合物包括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以及铁盐、亚铁盐等内容。它们的主干知识是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和铁离子的氧化性。但我结合我们平行班的特点,本堂课设计只包含了前两个内容,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构建、用图表进行加深、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强化巩固,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学与问、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等形式展现。
通过本节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一些感性的认知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 ……此处隐藏25892个字……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侧重于铁盐和亚铁盐中Fe3+、 Fe2+的检验,并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深入学习铁的不同价态间的相互转化。
第二部分说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知道如何检验Fe2+、Fe3+,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依据氧化还原理论,掌握+2价铁与+3价铁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利用类比法来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懂得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如实记录实验现象,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实验室保存亚铁盐溶液”等问题的探讨,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第三部分说实验内容设计
考虑到Fe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可变化合价的金属元素,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氧化还原理论的第一次融合,所以确定Fe2+和Fe3+的检验方法,Fe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还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有限。以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实验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说实验方法设计
本节实验教学采取边实验、边启发、边讨论、边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直观教学的无缝连接。
1、 教师创新性实验(调酒实验)
2、 教师验证性实验(Fe2+和Fe3+)
3、学生探究实验(“铁三角”的相互转化)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设计的:鸡尾酒在调酒师的手上变得多彩绚丽,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充当一次调酒师。
【教师演示】变色酒
同学们变色的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是:运用化学小魔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探索新知的科学殿堂。从而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要来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但作为高一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方法还是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并不具备直接开展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建构实验探究的基础。
第二环节对比分类,归纳总结
【活动一】图片展示铁及化合物的样品
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有两个:①引导学生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完成学案中的表格。②引导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进行分类。
第三环节预测假设,建构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活动一引导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预测0价、+2价、+3价的铁的氧化性、还原性。并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以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
《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活动二】提出两个思考问题。
【思考】
1、《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如何检验Fe3+、Fe2+ ?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与学生讨论实验探究的原理。通过探讨,师生达成共识: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降低,通过实验证明化合价降低的产物。相应的,如果验证物质具有还原性,和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升高,通过实验验证化合价升高的产物。
接下来,由教师演示实验: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5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SCN溶液,观察现象。在此,引入了 Fe3+的科学检验方法。同时,学生也会提出疑问, Fe2+如何检验呢?在此,引入Fe2+检验方法。
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起到了多方面的示范功能,学生收获了①知识支持,了解了Fe3+、Fe2+检验方法。②方法支持:明确了探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至此,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好了知识、方法、技能等多方面的铺垫。同时,也为本节课重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交流研讨,实验探究
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我将引导学生依据氧化还原理论,按照“推测→设计→验证→观察→结论→评价”六步分组,进行开放式探究实验,来突破重难点。
在接下来的15分钟,引导各小组现将工具栏中提供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抽签挑选出本组的试剂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前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①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及填写学案的工作。
② 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取用量及实验的规范操作。
接下来的课堂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规范要求、解答疑难。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结论。 其他学生补充并评价。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有多种方案、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当学生呈现“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现象”不相符的方案时,其他学生帮他分析,深化氧化还原知识。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分析Fe、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的可行性。由以上探究学生能总结Fe2+有还原性,可以加入氧化剂把其氧化成Fe3+,同理也能得出加入还原剂把Fe3+还原Fe2+。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引领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与方法层面及情感价值态度观三方面,进行拓展提升。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探究铁、二价铁离子、三价铁性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三者的转化关系。即建立了铁三角。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其次,在能力与方法层面,使学生建构起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那就是①分类观②转化观③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效的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于下一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也建立起了活动探究的“铁三角”。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使学生从知识层面、方法与技能层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一步得以升华。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在此,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首先是“调酒”揭密,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就能理解变色的奥秘。第一个杯子中加有三氯化铁,当加入SCN溶液时会出现血红色,当三价铁离子遇到柠檬汁时,会被维生素C还原成二价亚铁离子,从而血红色退去,当再加入新制氯水时,二价亚铁离子会被氧化成三家铁离子,血红色又再次出现。使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预测——验证——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二:生活中的应用(补铁剂为什么要配合维生素C使用?)
学以致用三:实验室中的应用(如何保存FeSO4溶液?)
通过这几个不同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及化学学科的魅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次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