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作文

时间:2025-07-13 19:41:09
有关初中生的作文合集五篇

有关初中生的作文合集五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的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的作文 篇1

中秋佳节,圆月当空,自然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光何德,死则又育”等咏月的句子来。古往今来,每至中秋,举头望月,怀乡思人,感从心来,因而也就从不乏咏月的名篇佳句。月亮的阴晴圆缺常常让先人感慨万千,然而,在科技日趋发达的今天,我不禁要问,中秋之月真的很圆吗?

在古代,仅凭肉眼,就算明察秋毫之人,也看不出月亮在中秋这个最该圆满的时刻有什么缺陷和不足吧。然而,自从近代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人们终于有能力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今年中秋之夜,我用和伽氏天文望远镜类似的折射望远镜对准了月亮,我想亲眼看看凭借高科技月亮究竟是个什么模样。镜头中,月球表面有明有暗,对比效果十分明显,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的“月有阴晴”吧。再仔细看,月球表面满是坑洞,分布着一圈圈的环形山,月球的南端,一个陨石坑更为醒目,长长的“伤疤”一直延伸到月球中间。再用更大倍数的镜头观测,月球更加丑陋不堪,连边缘也凹凸不平。这时,我深信月亮从未圆过。

月亮从未圆过,这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事实,因而丝毫不影响古人对月的吟咏和赞美。今天我虽然亲眼看到了,稍有遗憾的我却也不觉得月亮就丑陋,我甚至幼稚而固执地认为,也许正是因为人们可以寄月抒怀,才不至于像今天每逢中秋佳节,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辞千辛万苦翻越千山万水也要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吧。于是,就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了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真的无从想象不能团圆的古人是如何度过月圆之夜的,但吟咏着这些感伤优雅的诗句时,缺憾之美不也已令人心驰神往么。

时至今日,随着生活的日益物质化和通讯技术的发达,中秋节逐渐淡出了许多人的视线而弱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古人那种借月抒怀的情调也面临着被讥为小资的危险了。在记忆中,只有今年的中秋节我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的,以前大都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还有两次是在外婆家过的。那时,每每在爷爷简陋的房间里,在摆满菜肴和果品的木桌旁,在爸爸举起酒杯的瞬间,我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爸爸对爷爷奶奶的爱,感受到他因对老人照顾不周而产生的愧疚,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每逢中秋爸爸妈妈都要不辞辛苦回到老家,哪怕只是呆上一个晚上。

月亮圆与不圆,那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能改变,但我们能改变的是人事——月圆之夜,尽可能回到老人的身边,合家团圆,举杯赏月,品几口瓜果月饼,唠几句家长里短,让亲情圆满些吧!

初中生的作文 篇2

黑夜里在山巅远眺,万家灯火和着山色有无。这悬崖名叫“舍身崖”,确然,在如此高崖上往下看,只望得黑夜空茫,便也只余下生如草芥之卑。几天来一路攀至山顶,途经几座古庙。白日里所见的种种、因之而生的繁杂念头,在这时都一齐浮映起来。

儿时嬉笑玩耍时便常到这寺庙来,看竹影林色,听寺院钟声。在庙里玩闹,抬头猛然看见一个神恶煞的罗汉,在黑漆漆满是蛛网的角落里嗔目怒视,吓得赶紧跑开。在另一处遇到一尊观音,那表情微微含笑,却不给人笑意。但总之是远胜过可怖的罗汉了,于是学着和尚们,跪地磕头,许下一个小孩子天真的愿望……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寺院似乎更幽僻。虽仍然游人如织,而古木亦老,蝉声愈深烈,青苔湿雨沁入石板的力量也愈见深沉。儿时不能理解的寺庙的香火,如今好像初能领会一些。一方面是清净度日,无所欲求的“禅意”,一方面,是“独卧青灯古佛旁”的苦苦修行,全然空无。小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寺庙一定要建在山上,不明白佛祖为什么要被供奉在高台上。现在懂了,寺庙多在山上,是为了在高处避世,与所谓俗世拉开距离。而佛也罢、观音也罢,总是坐在高处,含笑下视,供人仰望,是圣人的.姿态;与之对应,信徒的姿态是仰望,他们因仰望获得虔诚与慰藉。( )

圣埃克絮佩里在《人类的大地》中写道:“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我想佛祖看人世也大概如此。飞行将他托举到天空之高,从高处往下看,看到“人世间每天都上演着戏剧:疾病、爱情、死亡……”有人评价他的作品口气像基督,诚然,这高度使他仿佛突然游离到世界之外来审视他自以为熟悉的一切,使这个灵魂受到极大的震动,进而产生圣人般的悲悯。

而周国平在《妞妞》中也曾写道:“当一个人倒下的时候,他便获得了一种新的眼光。”而这种眼光和飞行员的俯视又是何其相似!

我恍然觉得,高处的力量不在于真的有多高,而在于距离。从高处往下看,就是要与自己周遭的一切保持一定距离。而距离的意义,恰在于使人用超然的眼光审视生活,把这一切当做一个平常的故事。饶宗颐先生说自己“一向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乎象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正是如此。高处是一种距离,那么来生亦是、死亡亦是;历史亦是、未来亦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信仰的大都信仰来生,无信仰的大都畏惧死亡。佛教徒信仰来生的因果报应,以来生审视行为,因此恪守慈悲,来生之高使他们与俗世杂念断绝往来;古埃及人信仰来生的永恒,以来生苛求肉体的长存,来生之高使他们坚信生之不朽。

而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便很难看得超脱,死亡之高便显得更有分量。现今新闻中常报道一些人因各种原因轻生,其实今天的社会,与历朝历代一样,总有人选择轻生,也总有人虽然活着,却一生郁结彷徨,甚而沦为行尸走肉,像骆驼祥子、像祥林嫂。毛姆说:“我知道苦难无法使人更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事情上,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这些人的共性就是目光如豆,紧盯着不幸,并深陷其中,不能看到生命中除了痛苦,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更不能达到像霍金等许多科学家那样,在果壳宇宙、无穷时空中忘我的境界。他们只看到了死亡,却没有站到死亡之高,目光如炬地发问:如果我不久就会死去,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寻的?死之易,活之难,但正因其难我们才要坚定地活着,正因站到死亡之高,我们才会明白活的尊严。“人要时时刻刻有死的恳切”,此之谓也。

而对于整个人类,“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我们已有今日之高,看历史便可看得明白。如果我们能时时站在未来之高看今天的作为,也许便可超脱个人的得失,担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突然听到一阵鼓翼声,才发觉自己已在寒风里待了这么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白鹤仙人,赤壁一赋。想起古人也是爱登高的。他们用登高来疏解郁结的情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蓑烟雨任平生”“兹游奇绝冠平生”……苏东坡的诗词里有就那么多的“人生”、“平生”,人生俯瞰,正是这样的视角造就了那个旷达的坡仙。无我之境,大概如此吧。

刚刚的漫游,已让我与自己的人生隔了那么远的距离。再想想古寺与佛家,它的高度太高了,距离太远了,总归是高处不胜寒,也总归是太无情了。而我想高处不应是没有温度的,而是对悲欢离合都认真投入、有所体味之后的淡然。像一个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孩子,他看一切都目光炯炯——我竟又回到在庙里玩耍的童年状态。更多时候,一个微小的距离就足够了,毕竟那山下的灯火才是人间温情之所在呢。偶尔登高,从高处向下看,将生命中的牵连纠缠化解,亦可心怀豁达。

北岛说:“黑暗使人洞若观火。”诚如所言。山的轮廓在远天前浮映着,我唯独留恋那方人间的灯火,但是因山之高,使我比以往更懂得它美丽的所在。从高处向下看,使人能笑对生命可爱或艰险的一切,便是在黑暗中,也能有如炬的目光。

初中生的作文 篇3

在拥挤的街道上,我和阿姨走着走着,意外地遇见了曾是阿姨学生的小黄。

小黄仍是阿姨印象中的那副模样,清瘦的个子,笨拙的身材,辫子扎得翘翘的,一双眼睛总是滴滴溜溜地转,但里面透露出的内容丝毫看不出一点聪慧的万分。阿姨任小黄班主任的时候,并不怎么重视她。小黄不仅长得难看,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弱,勉强读到了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她的家人似乎觉得她不是读书的料,就干脆让她回了家。听说小黄不再来学校后,阿姨在心里悄悄地舒了一口气,哎,终于走了一个伤脑筋的包袱!

然而此时,在这热闹的街道上,小黄恰巧也穿梭着。她好像是和家人来镇上买东西吧,两手提得满满的。就在阿姨无意间瞥见了她正准备转移视线的时候,小黄也正好看见了她曾经的班主任,她神情呆板的脸上马上掠过一丝羞涩,同时泛起了一丝喜悦。然后,她像下意识地想起什么,急急忙忙地将一只手里提着的菩提送到阿姨的面前,声音了嘹亮地说:“老师,我家里的,你拿去。”

阿姨有点猝不及防,又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婉拒。这时,旁边紧跟着的一个妇人有点不相信地问小黄:“你认识她吗?”“认识,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小黄又羞涩又自豪地认真回答。听到小黄这番大大咧咧的话,阿姨的脸上突然发起热来,她像在小黄面前显得无地自容。因为小黄的这句“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令阿姨十分惭愧,她心里明白,她当时虽然是小黄的班主任,可是她对小黄并没有过一天的“好感”。这句竟从一个曾经让她头疼的学生嘴里说出的充满了真诚和自豪的话,于是成了时时刻刻鞭打阿姨心灵的鞭子。

从此,在阿姨眼里,再也不分好学生与坏学生了,阿姨说,只要是她的学生,她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谁会想到,公平对待学生的那股动力,竟然是来自学生的一席平常的话语。

初中生的作文 篇4

窗外,雨仍在淅淅沥沥的飘洒,不过小了许多。苍松翠柏格外的鲜艳,一切都清爽了!大自然啊,让我变成雨吧,让我无拘无束的飘荡,徜徉。

我来到农家小院。不远处,这小院的主人正在耕作。啊,碧绿的菜畦,我情不自禁的扑上去。吸吧,吸吧,愿我这甘甜的水,能滋润你们干渴的嫩芽。长吧,长吧,愿你们在秋天又肥又壮,让你们的主人喜获丰收。

望着农民们喜逐颜开的脸,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农家小院。咦,下面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近了,几位挂着长长胡须的老人,正在悠闲的垂钓。我贴近水面,鱼儿,鱼儿,快上来吧,一定会让老爷爷笑哈哈,乐呵呵。鱼儿们听到召唤。“快拉,上来了,”老爷爷笑了,“今天又收获喽!”

我心满意足地离开,在教室窗边徘徊。一位老师正在讲台边走着,朗诵着千古佳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只不是在说我吗?我从门缝中挤进教室,给他送去阵阵清凉。安心上课吧,老师。

最后迎接我的是河流。他向母亲一样对我说;“来把,孩子,投入我的怀抱吧,给人类送去清清的水吧!”太好了,为了我深爱着的人类,我化为江海中的一滴滴水,静静的流淌,流淌。

初中生的作文 篇5

什么是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如何写好材料作文:

一、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以下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把握材料寓义

当前中考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因此,审题立意成为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有关初中生的作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