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怀着炽热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平凡而不奢华的世界,平淡的语言中,透露出了那个贫穷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
梦想被生活一次次碾压,但孙少平对创业一直心怀希望,却终究抵不过自己的贫苦,连吃喝穿用都是一个大问题。住在窑洞里的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恐惧,他们害怕借钱生活的不幸,迫使孙少安十三岁便开始了田地劳动。
所幸,时代并非完全不变,他们的生活来了一个契机,一个可以展现农民勤劳致富改变生活现状的机会。
终于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成为了那个时代中不平凡的人。
现实亦是如此,无论是我们活在怎样的时代里,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不平凡的心,铸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恢弘气势和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几位青年主人公的经历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人成长的共同经历。主人公怀着小小的梦想,期待社会的改变,期待农民可以出人头地,同时又满怀希望国家的兴盛。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没有这种艰苦的环境来磨砺意志,但依旧不能丧失掉要有一番作为的远大理想。
时间的流驶,总是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成倍加速地改变着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也逐渐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平凡的世界,却激励着无数青少年读者大胆地创业,不为梦想过程的挫折而胆怯。
勇敢地走向成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然而平凡的人往往不屈于自己平凡的生命,努力再努力,为自己平凡的生命造就了不平凡的点点滴滴。
所谓平凡,即不平凡。
希望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人,都能创造出自己生命中的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我最近一直在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共三大本(上、中、下),这个“食粮”可真“厚实”啊!但是并不难“啃”。
虽然只读完了上册,但是我还是有不少的心得体会的!此书讲的正是从时期到“改革开放”的农村农民的生活经历,主要围绕孙少安、孙少平两个农村兄弟俩来展示黄土高原普通农民的生活。
体会一:新中国虽然建立,但人民的生活并没好转,十年可谓是让人心惊胆寒,看过相声《照相》的,就能感受到当时人民的麻木不仁与愚昧。而主要原因就是人人都不学习,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只知道劳动,并且有一丁点的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就要被劳教,甚至被虐待,还要在当时的全公社开展批判会,若细细一想简直就是可笑至极!迂腐啊!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话一点也错不了,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岂能不好好学习?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获取知识才能使国家、民族变得富强起来啊!
体会二:孙少安的生活就是在十年中度过的,是个典型的庄稼人,由于在那个动乱时代,他也成了“牺牲品”,只有小学文化,只能用劳力生活,这也是当时普遍农民生活;而弟弟孙少平则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知识青年,他对知识十分如饥似渴,在四五运动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但是他也注定成为了又一个“牺牲品”。1977年,国家重新推举了高考制度,由于缺课过多,这个“知识青年”只能名落孙山了,但幸运的是他也做了一名工人;随着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着国家新一代的领导人,在1979年的春天点点划划,勾出了改革开放的设计图,中国开始走向繁荣!正是由于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更应该努力进取完成祖国对我们的期盼!
此书还有一半没有读完,我想当我“啃”完这块儿厚重“食粮”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心得与感叹!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双水村中孙家给人的印象总是待人真诚,努力生活,而孙玉亭,这个少平和少安的二爸,却与他们不同。
读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觉得孙玉亭是一个好吃懒做、守旧、虚荣心强的一个人。孙玉亭结婚后不劳动,与妻子几乎无法生活下去。责任制后,他更是没有动力劳动。人民公社化期间,他常有机会站在主席台上,“大人娃娃的目光”会在那时聚集在他身上,我想每当他站在主席台上时,他一定觉得自己就是双水村的一个大人物吧!因此他会感到非常满足,但是这些都是他的幻想。他从没有得到过人们的认可,以至于责任制实施后,便不再有人关注他。比起后来的空虚,他应该更愿意沉浸在过去的那种虚幻的满足感中吧!
那么,孙玉亭的生活只是他自食其果吗?我经过再次阅读后发现,其实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保护。
孙玉亭在他小的时候就被哥哥当作全家人未来的指望。后来,哥哥玉厚一心为弟弟着想,供他读书。初中毕业的孙玉亭在哥哥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农民的身份,当上了太原钢厂的工人,但却因自己对工厂生活的不满让一切付之东流。孙玉亭不但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还变成了一个不努力,不能吃苦受累的“少爷”。我认为他的哥哥也许把一切都想得很理想,但他的追求并不属于他的弟弟。孙玉亭只知道听从哥哥的安排,自己却没有主张和决心,就像一个没有斗志却被拉去入伍的士兵,很可能是那种一上战场就会当逃兵的人。所以他当时才会从充满劳累和饥饿的工地返回到双水村——能够得到哥哥庇护的地方。
孙玉亭是可悲的,他没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也没有真正获得过什么,所幸的是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缺少努力生活的意义。又有谁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呢?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4少平是一个坚韧不拔不向艰难和穷困低头的人,我从他身上嗅到了一种勇敢、坚强、刻苦的味道。贫穷如他,一顿只有一个黑馍馍,饥肠辘辘,加上生活家庭重担的压迫他严重的营养不良。而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身体却有一颗不甘于为农民的执着的心。因为农业至上的缘故,学生们上课的时候非常少,即使上也就是一些政治课。少平便利用这时间看一些中外的名著,这打开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有了一颗向往入另一个“世界”的心。而小霞的出现,引领了他按自己的心走下去。《参考消息》在那时是一本政治信徒所必备的《圣经》,小霞则为少平提供了这重要的新闻新闻报纸。两个人也在对国家大事思想的交流时产生了友谊并渐渐互生情愫坠入爱河,虽然结局是可悲的但过程是值得人细细回味的。少平随着社会的动荡与稳定也确定了自立的人生,完成了从一名高中毕业生到煤矿工人的转化,让自己的心灵在“平凡的世界”中升华开花。
少安也许比少平活得更为艰苦,在家庭的重担、村大队的勾心斗角中前行并有声有色的 ……此处隐藏5717个字……迫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路上,他们充满苦难屡遭不幸:孙少平失去了田晓霞且被毁了容、孙少安的妻子得了不治之症……作者似乎在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并不美好。
《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先生笔下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故事是最为浪漫的一道彩虹,他们的爱即使放在当下也是虚无飘渺的:一个是挖煤的“农民工”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高中生一个大学生,一个是地道农家子弟一个出身干部家庭,一个是穷小子一个是白富美……真正的爱情是超越门第,超越贫富,甚至超越生死的,这种爱的境界是:地位悬殊而心灵高度契合。再次想起因救人而牺牲的田晓霞日记中那句“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不知路遥先生为这句话倾注了多少感情的笔墨,那个掏炭的男人,那群掏炭的男人,不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吗?
伟大的作品是用平实的语言来描述亘古不变的人情人性,路遥先生的灵魂已注入到书中字里行间,这本书的励志意义在于让人克服自卑获得勇气。励志意义大于社会意义,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这就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3时隔十年,一部电视剧,又勾起了多少人关于路遥的记忆。
一部小说,六年心血,十年生活,这只是平凡世界的一个切片。作家将生活横切一刀,切片上沾染着主人公猩红的血汗味儿,可以放大给更多的人去看,去品味,去感同身受。
有多少人想活成小说,苦难心酸不过是几行文字而已。另起一段就是:很多年过去了,孙少安摆脱了贫困;很多年过去了,田润叶有了李向前的孩子;很多年过去了,秀发现自己爱上了少平哥;很多年过去了,田晓霞再也等不到一点四十五分的杜梨树;很多年过去了,逛鬼王满银学会了蒸馍馍。很多年过去了,你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
鲁迅先生说过:“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其说这部作品因为极接地气而被读者爱不释手,倒不如说这部作品因为巨大的悲剧性而被读者刻骨铭心。
为了孙少安熬尽心力的贺秀莲,最后因为罹患肺癌不幸去世;生性倔强不肯屈从于生活的孙少平,最后也因为煤矿事故失去了俊朗的容貌,同时拒绝了金秀义无反顾的追求;田晓霞在追求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采访前线,被淹没在了滚滚洪流中;只有田润叶勉强获得了安稳的生活。
据说在写到小说结尾之时,路遥把手中的圆珠笔奋力掷出窗外,泪流满面。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有多少人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太多人麻木地被时间推着朝前走: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娃的时候生娃。那么,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结婚?为什么生娃?这不应该是时间对我们的考验,而应该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我喜欢孙少平的回答。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满怀期待地望着火车,眼睛里闪着光芒,激动地对田晓霞说:“我活着,不是就为了活着。”
不为了活着而活着,或许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作品里的主人公们一样:活着,不枉此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4《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的描写了中国现代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他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城乡生活,刻画了以孙少平等为代表的普通人的形象作品,反映了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交织,整个作品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曾经读过很多小说,也有一些小说,情节个性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意放下的,但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这么深入人心的作品。看到书中平凡的世界中,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活在我们的身边一样。
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怎么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让我们忍受痛苦,那你一定要咬紧牙关挺下去,正是这些苦难与痛苦,才会让人伟大,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我们每个人心理上总不希望悲剧发生,然而生活中并不是如此,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给我们揭示的东西。
故事的结局,少安的妻子被查出了重症,少平深爱着的田晓霞,死于一场洪水中,我们想象中的那些美好结局并没有发生,也许这正是作者承受了太多生活的苦,对生活体验的深刻,感受到生活带给人们的这种不完美,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是更加打动人的一种美,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一样,是一种残缺的美,我们由此也理解了作者路遥,把这种美刻画出来,那么我们也就理解他对作品中人物结局的安排了,正是如此安排,让生活的真善美达到了统一。
生活没有如果,平凡的世界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让我们能生活的更幸福,无论我们胸怀远大理想,还是想要平凡的生活,他们都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会生活,懂得珍惜,感谢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任何时候都要用一种生生不息的虔诚和热情去对待这个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5一个精神的情感地世界,一个现实的生活地世界,这就是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中,讲了几个关键问题,可以用几个词组加以概括,婚姻与爱情。完美与残缺,理想与现实,生命与生存,生活与活着,朋友之间的友谊,人生的意义等等,这些与我们每个人基本都息息相关,可自己去思量。
每个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是平凡的世界里却有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理想,但不绝对的理想主义,追求现实,但不彻底的现实主义,有些人看似平凡却在平凡中伟大,有些人,身似高阁,但内心却庸俗,有些人看似不完美,看似让人厌恶,但有时也可怜,也有可爱的一面,不管是理想,还是现实,不管是完美还是残缺的,这都是值得去尊敬,所以在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地真切,生命犹如重现。
在感情的世界里本无所谓遗憾,没有谁天生就该拥有他,然后走到最后,这是理想的世界,然而理想最终会回归到现实世界中来,路遥的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没有纯粹的理想,一切都将回归到现实世界,而在现实中又不断努力去追求理想,这是不矛盾的,反而更加贴近真实,对于秀莲,和润叶,一个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完美人物,一个是理想世界里的完美人物,正是太过完美,所以到最后才会留下残缺,而这残缺又何尝不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美呢。
少安没有选择润叶而选择了秀莲,而最后当日子一切好起来的时候秀莲最后确得了癌症,润叶跟了健全的向前,但不珍惜,最后向前残疾了,润叶才慢慢发现,人生中,生活的的意义,最后与向前重新开始,这也算是一种残缺,一种圆满。
世事要变了,其实这句话最开始借田二多次说出,在最后田二死后,仍被作者提及,这不得不说这句话的重要性,可谓贯穿整部小说,这部小说,正是从文革开始,到文革结束,一直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变迁和中国人民生活的写照。世事要变了,这句话正是诠释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