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热门】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1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读后感2有一天妈妈在亚马逊买书,顺便帮我选了一本《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已经盼望很久了,是我们赵老师推荐阅读的,今年语文书第十九课《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截选于这本小说。所以,快递员叔叔把书送到,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一翻开目录看到“祖父祖母”那一章,我眼前一亮,立刻翻到那一页。于是萧红用她的文字带着我走进了北方的那所院落。正是春天,鸟语花香。鸟儿啾鸣,花儿在清风中摇曳,一院子的香味儿。我和祖父在院子里休憩,一切都这样安静而美好。在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肆意的童年。蝴蝶,蜜蜂,蜻蜓,祖父种的蔬菜,不结果的果树甚至有狗尾巴草……这里的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我在这个院子里看到了很多趣事,让人忍俊不止:我家的房顶上竟然能长出味道鲜美的蘑菇,爬到房顶采蘑菇的人把屋顶踩个洞,鞋子直接掉进煮粉条的大锅里,鞋上的黄泥搅的一锅粉条都成了黄色的。我笑了再笑,为这院子给我制造的各种欢乐。 然后我翻到下一章,这回我看到了老胡家娶团圆媳妇。晚上我随便吃两口饭,就想去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长的是什么样子了。可是祖父的饭总是也吃不完,一会要一些辣椒油,一会儿要一些咸盐面的。我等在那儿急得头上直冒汗,眼睛直眨巴,恨不得跺着脚拽着祖父的衣服袖子就走,又恨不得不等祖父了,直接从墙头上跳过去看。好不容易看到了,团圆媳妇儿的样子却和我想像的'一点也不一样,竟然就是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长长的辫子,黑黑的脸,一直笑。可是过了没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了,说是给媳妇立规矩,天天打,天天听到哭声。后来那团圆媳妇病了,又是找偏方,就找来跳大神的,最后愣是把团圆媳妇给折腾死了。这是一个悲伤的,让人愤懑压抑的故事。我从那个书中的那个小城逃离回来,还原成现在这个十二岁的少年时,仍然在替书里那个同龄的女孩伤心悲愤。 伴随着萧红的文字,我去了三十年代的时空,认识了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
体会那时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痛恨那时人思想的无知,感受他们活着的艰辛,见证他们生存的努力。回过头来再想想我所抱怨的生活,或许真如妈妈平时说的“忆苦才能思甜”。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学好文化知识,为建设更美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3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 ……此处隐藏9219个字……时。但“我”那童年的乐趣掰尽手指也只有这么多了。只有那一个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并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并非是兴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个孩子。“我”总是跟着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无尽的欢乐,祖父还没起床,“我”的耳旁总会响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到了傍晚睡觉时,祖父也总会给“我”讲故事,但那点小小的乐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写到这儿,“我”的笔锋陡然一转,写家中的荒凉之景,“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是荒凉的”,原本的青草绿树,花朵昆虫,都被破旧残物取而代之,没有什么乐趣。邻居们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刻板单调,而那路过的黄鹂留下的`歌声,也许是那冬天里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抹阳光。
那时的呼兰河是无知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下雨天,都会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险,淹鸡淹鸭,闷猪闷狗,遭遇许多次的危害,却无一人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泥坑子也误导了人们许多事,人们吃猪肉,却被商家哄骗说猪肉不是瘟猪肉而是淹死猪。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小团圆媳妇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很快,小团圆媳妇被抬进大缸中,满是热水,滚烫的热水。”“她在缸中,叫着,喊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脸浇的通红,她不能在挣扎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迎来的不是哀伤和叹息,而是一片掌声雷动和哈哈大笑。“我”用悲愤的笔调狠狠地鞭挞了这一践踏生命的行为,这种封建思想,迫使着后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边沿。
冯嘴歪子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的来了个“隐婚”,生了小孩,但后来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冯嘴歪子毅然拉磨,买年糕,承担下了抚养儿子的义务,并坚强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个人遍体鳞伤,到后来那每处伤口都会成为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呼兰河传》的动人故事,泪中带笑,笑中有泪,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态,却不能不使人炫惑。
《呼兰河传》读后感14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5这个冬日,我遇见了《呼兰河传》。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女作家萧红在这本书中以成熟细腻但又清新朴实的艺术笔触描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家乡—呼兰河城,以及家乡中许多被“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吃”掉的可怜人物,并借此提出了对迷信封建思想的指责与批判。
呼兰河城是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创作的源泉,更是她坎坷一生中唯一让她有过真正快乐的地方。可是,这个小城本身却并不纯真,相反,它充满了人性的自私、封建的愚昧和迷信的可笑。呼兰河城里的人民也像他们居住的城市一样,崇尚迷信封建思想,愚昧,自私。他们每天就只是重复昨天的动作,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呼兰河人是迷信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兼受害者,他们是愚昧而可悲的。
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害了很多呼兰河女人,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脸长得黑乎乎,笑呵呵的,坐的笔直、走的风快、健康、活泼、率真。可是,她的婆婆,家人和看客们却说她“太大方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最终,他们判定小团圆媳妇不符合“好媳妇守则”,应该给一个下马威管教管教。这一管教,打了她一个月!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用鞭子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烫她脚心…希望能让她变成自己认为正常的媳妇,让她学会害羞,变得毫无主见,进而赞成封建迷信思想和男权思想。但是,小团圆媳妇不但没被改变,还被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却认为她是被鬼怪附身,应该请大神驱鬼。每当我读到这,都会在心里冷笑。被鬼怪附身,多么愚蠢!连打一个月,谁不会生大病?而且,小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于是家里人开始想要“救”她了。他们请大神驱鬼、圆梦、喂她吃各种偏方,甚至将她扔到烫水里洗澡,可是没有人想到去找医生。最令人发指的是,她的婆婆竟然说:“哪个团圆媳妇不受气?我只打了她一个月,她就生病了。”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家里人和看客们“善意的”折磨死了。其实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迫害死的。
其实,和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真的幸福许多。现在,没有了封建迷信,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男权主义,女人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女孩和男孩可以享受同等教育,也都可以拥有同样的五彩童年。没有人规定,男人一定比女人强,也没有人规定,女人不能超过男人。总之,现在所有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同的,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