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5-09-29 22:16:15
【荐】《活着》读后感

【荐】《活着》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着》读后感1

在公司的组织下,拜读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相比前面读过的《活法》、《干法》、《六项精进》,这本书更能系统的体现稻盛先生的思想精髓。人为什么活着?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磨炼灵魂”,使自己的心灵纯洁,如何才能磨炼灵魂?就稻盛和夫本人而言,他27岁创业,当时京瓷是一个新生的弱小的企业,又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而他自己是做技术出身不懂得经营,在这种逆境之让京瓷公司生存下来乃至逐渐发展壮大,靠得是什么?稻盛和夫用自己的经历说明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这是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稻盛先生将逆境作为提升他心智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书中开篇讲到稻盛与我国著名企业家王石的对话,王石问到稻盛先生的经营秘决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问的问题,而稻盛先生从自己经营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我都竭尽全力、拼命工作,也就是日日夜夜持续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他这个所谓的秘决不能称之为秘决,因为每个人都能做到,即使没有经营才能,只要有热情和拼搏精神,谁都可以做到。稻盛先生举了明治维新时期杰出人物西乡隆盛的`例子,他对明治维新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乡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下级武士家族,小时候被视为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孩子”,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能溶入群体,曾经在进退两难之际为了义气选择投江自尽,之后幸运的被救,同时经历过流放及牢狱之灾,这些艰苦的环境,西乡仍然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长大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稻盛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种种逆境。相对地我们从来不曾发现那种从小未曾受苦、不需要辛苦工作,长大以后却能成就伟业的例子,因为这种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被打倒了。稻盛先生还举了著名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例子,他小学四年级时学道中落,被迫辍学去当学徒,但是这种逆境松下并没有因此气馁或自怨自艾,他尽可能努地工作,只希望得到发展。正因为年轻的

松下能够不畏逆境,用朴实、开朗、健康的心态拼命努力工作,日后才创立了有名的松下集团。中国历史上不乏这种例子:每个朝代更迭,开国帝王艰难的经历,到最后在好逸恶劳中亡国正是说明了逆境的生存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公司在今年的海洋王报第11期以做勇敢的《“海燕”,不做胆小的“企鹅”》为题倡导我们学习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面对目前国内国际各种经济环境挑战,我们要做勇敢的“海燕”,主动迎接挑战,不能做胆小的“企鹅”,时刻都不能丢失目标。我们目前无论工作环境、资源比起稻盛、松下他们经营时面对的困难要好得多,我们没有理由逃避困难。

今年供应链管理部开始实施自主经营,对产品的准时交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各种经营产生的损失需要供应链自己承担。作为工艺质量部,这好比双刃剑,即要满足快速交付,又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在面对这种环境,我们没有消极对待,通过不断识别关键控制点,抓住产品质量控制要点,牢牢围绕产品可靠性开展工作,在LED产品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对电子产品的检测重新制定的管控要求,保证电子驱动类产品的可靠性,改变过去只注重现象管理的做法,在缩短交付周期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这项工作也是我们今后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式。面对困难、逆境时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这样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我们员工也能得到成长。

《活着》读后感2

初次接触到这部作品,是在中学时期一次写语文练习册上的阅读题,那些题目我已不大记得了,但题目中节选的那些文字却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带给我心灵上的感触,所以,后来我便去买了这本书,将那个没有讲完的残篇完整的读了一遍。《活着》确是一部读来令人触动令人心恸的作品,它令我了悟了" 活着就是幸福" 这一句简单的话的意义,令我对" 生命可畏" 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好赌,最终将家产赌了个精光,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气死,母亲也在贫困中重病最终逝世。而福贵的妻子辛苦将儿女养大却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他的一双儿女也相继死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福贵,相依为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福贵的活,我不知道对于他来说究竟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但毫无疑问,福贵是一个能忍受孤独而坚强的人,在亲人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哪怕孤独,哪怕心痛,他在最后也能够为了活着而活着。

" 活着就是幸福" 这句话被福贵的妻子家珍诠释了意义,"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 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 ,这是家珍的话语,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只

要家人天天在一起,好好活着,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不仅仅是自己活着,还要身边的人活着,那才是幸福。这种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在生活中,当过年与家人团聚时,当打通一个个熟悉的号码时,都是我们可以称为幸福的.时刻,有时这样回想才发现自己已拥有太多,正是因为拥有,才觉得它们并不重要,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回想书中最后,福贵与老牛为伴,那老牛明明已经老得快要行将就木了,却仍固执地活了下去,陪着同样年迈的福贵,这种陪伴是最温暖的幸福,所以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吧,他们带给你无尽的爱与温暖。

书中的福贵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过,这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无论有多痛多坎坷,路依然要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生命中的苦难与艰辛都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的,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本身也是一种责任。这种体会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要敬畏的,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为了活着而付出了多少……

《活着》是一部令人心痛的作品,但同时,它带给我的震撼和体会也使我获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它能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让我们去深刻的反思活着的价值和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3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 ……此处隐藏13031个字……情善良。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不真心诚意地对待他。福贵之所以深刻地记着却可平静道述这些回忆,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陪伴。原来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运再艰难困苦,家人朋友间的温情也会带来幸福,支撑活着的勇气。

所以,福贵在谈到妻子时,只有惋惜,没有痛不欲生。在谈到他的朋友时,平静又祥和。在谈到外孙的死时,面露悲凉却欣慰。就是为所有的亲人送行,他心里也会比较踏实,在晚年养一头老牛,耕作田间。也许就是像福贵这样。活着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苦难。但是,再多的苦难也终究会化为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难也不会阻止我们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会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们不会因为坎坷与挫折而停止,而是会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的同时,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然后,人们继续热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变得无比美好。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的词语,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无奈与辛酸。正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波折、坎坷的一生,为了生存的斗争。而当时中国动荡的历史背景也给这个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与凄苦。

一个底层人民在风口浪尖是希望的,仅仅是活着,简单甚至贫穷卑微的活着。

这本书以悲伤为主基调,斗争的烙印,恐惧的图景,生活的骚乱从头至尾贯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贵的一生坎坷,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带给底层人民的动荡与混乱。

读《活着》是一个十分残忍的过程,读到老人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时,仿佛能感觉到他由最初的伤心痛苦,再到彷徨无奈直至最后麻木的转变,这位看似坚强的老人的心其实早已被伤得千疮百孔。

终于,只剩他一个人在这世上苟延残喘,所有亲人都已离去,独留他一个人在这世态炎凉的世界苦苦挣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岁月的荒流里,时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为什么老牛会被福贵选中?而福贵又为什么会买下这头老到甚至马上要死去的牛?或许是因为同情,或许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倾向于老人福贵在看到老牛的时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与老牛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

对于福贵来说,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亲眼看着所有亲人一一离去,亲人与这世界诀别,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绝望的不是自己离开,而是看着别人离开却只能表示无奈。但是,他又是最幸运的,亲人都已离世,皆由自己亲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无牵无挂,没有牵绊,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以环境描写作结,给人深刻的思考,歌颂了活着的力量。这是一部悲剧,它的结局同样也是沉痛的。

读这本《活着》,让许多人潸然泪下,书的风格让我们与福贵同甘共苦。好运垂顾他时,我们欣然微笑,当他被厄运打击,被生活压力压得抬不起来头时,我们黯然垂泪。

福贵其实早已看穿这世界、这命运,所以,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选择云淡风轻的说出这段坎坷而并不算幸福的经历。

活着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认为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认为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进的动力,我的答案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为自己而写作,只为内心而写作,读这本书,能够在书中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遇见那个未曾谋面的自己,遇见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剧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让人无法喘息,但只要充满希望,不放弃,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明月,当你看见面前的阴影时,你要明白,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争抢太多,简简单单,活着。

《活着》读后感15

《活着》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性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然而,所有的情绪都在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着读者的思想。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书中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但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

小说叙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福贵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抓壮丁抓走,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产后的败血症;妻子家珍也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不仅如此,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竟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亲手埋葬了五个自己挚爱的人。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也没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福贵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期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期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如余华自己说的一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

《【荐】《活着》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