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时间:2025-10-01 17:06:19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每个假期,大队部都会介绍一些好书给我们,这个假期的是,其中最吸引我的是。

说是散文,当然是分成许多故事,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这篇散文。主要讲了"我"在渔人码头观看海狮。两位老师带领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户外教学,老师给小朋友讲起了码头里那只戴"项圈"海狮的故事。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看到了项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么也拿不下来了。小海狮慢慢长大,项圈越来越紧,最后陷进了肉里。再后来小海狮被保护海洋的.工作人员发现,剪掉了项圈,却留下了伤口。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个往海洋里乱丢项圈的人太可恶了,这样乱丢垃圾不仅破坏了海洋的环境,也使小海狮差点丢了性命。再想想 ,我每次去海边,总能看到很多人把烧烤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丢在沙滩上,一涨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带进大海。看了这篇故事,我下定决心不再让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捡起,看到别人乱丢就及时制止,千万不能再让更多的海洋生物惨死在这些垃圾手下。这样才能海更蓝,水更清,生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同学们,快去翻开这本书吧!很多生活哲理在等着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闻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这是林清玄对清欢的理解,他说,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欢尽,莫使金樽对月”那种尽情的快乐。清欢不同于“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觉”那种无奈的感叹。

清欢,是在独山中自己饮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清欢,是在湖边静待花开时的沉默;清欢,是在躺椅上看苍茫变幻,云卷云舒;清欢,是在绿树掩眏,清风徐徐的山路中,踏着青石板感受到的澄明与安静。

猫头鹰人,一个捉猫头鹰为生的人,初见时,非常朴质,是刚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活的样子。一年后,他的长相几乎和他卖的猫头鹰一样,耳朵上举,头发扬散,鹰钩鼻,眼睛大而瞳仁少,嘴唇紧抿,坐在那里就像是一只大猫头鹰。

原来,一个人的`职业,习气,心态,环境都会塑造他的长相和表情,卖鹰者的长相本来就是那样子,只是习气与生活的濡染改变了他的神色和气质罢了.

我们不只要常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境,来照见事间的真相,面对自己俗恶的习气,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

寻找清欢,把玩人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很早读过林清玄一篇写三生石的散文,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感性的蝴蝶》是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选,分成三辑:河的感觉,发芽的心情,和温一壶月光下酒。文如其名,清冽而带着点佛家的玄味,但真实真切,连我这个最烦说佛的人,也甚是喜欢。宗教本没有错,信教作为一种信仰也是值得尊重的,可现今的.社会,假信仰的人太多,尤其在中国人里,经过共产主义洗礼、经过破除迷信连着把宗教一锅端的各种宣传运动的新中国人,可能连什么是信仰都不知道了,还谈什么信教呢。宗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早已变成一种服务业,这条精辟的概括,让人不得不佩服永少的尖锐和犀利。

林清玄的散文,有谈佛学的,但更多的是抒写一种心灵的感悟,尤其是在嘈杂纷忙的都市生活里,人早已被各种压力摧毁得麻木不觉,除了激烈的放纵发泄,早失去了心原有的安宁和平静,有的只是哄闹无常的浊欢,妄论一千多年前东坡先生所抒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到了浊欢都尽的时候,也就只剩无味的人生了,这是现代人的悲哀。读林清玄的文字,好比在混乱淤浊的人世间,喝到一杯清淡却茶香四溢的龙井,也许只是暂时的醒神,总比一直混沌沌沉沦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

寒假里,难得清闲陪女儿一起阅读《林清玄散文集》,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

我赞赏作者的那分善感,那双将生活察觉得如此细微透彻的慧眼!常言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风铃》中,他抓住了“风铃”与风应和这一常见的,却被世人所忽略了的生活现象,在他眼中,风铃是活的,且是一个敏感而极富灵性的生命使者。它是风的音乐演奏者,有了它,人们就会在炎炎夏日听出大自然的清凉,在凌寒冬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风铃”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它有心,在它的'用心感知下风才有了光彩和生气。推此及人,人只有有了一颗善感的心,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不断“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作者将风铃写的精致而有灵气,实际是在写人的心灵。他希望能通过心与心的相映,来营造一个美好动人的世界。

再如《桃花心木》的启示,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人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寒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每一本都很不错,每一本都值得我去细细地品味,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林清玄散文集”了。

我妈妈不小心给我买了两本不同的散文集。这两本书虽然是同一个人写的,但有许多不同的故事。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应该就是“一千支银针”了。 在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七个女儿,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来整理头发的扣针。一天,大公主发现她的针只有九百九十九支了,所以,她自私的打开了二公主的'针盒,悄悄地偷走一支针。二公主也因为少了一支针而从三公主那里偷了一支,三公主偷了四公主的,以此类推。最后被连累的,是七公主。正好国王有贵客,七公主整天都在焦急地跟着侍女找银针,可都找不到。公主甚至想用树枝、冰、银线代替,可是都不行。七公主只好躲在房 ……此处隐藏3020个字……好,但是一个人爱玉成痴,和玩股票不能自拔,和沉迷于逸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句话,林清玄让《情困与物困》中爱玉成痴的朋友彻底醒悟,也点亮了读者的心。

本文记录了作者一位爱玉成痴的朋友,为了把任何一块自己所喜爱的上好的玉材占为己有而不惜一切代价。丢了房子,丢了车子,甚至也丢了工作。最终他家徒四壁,只好廉价出售自己一件件曾花了血本买来的玉器。作者颇为震撼,感慨连连。

爱玉成痴,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爱,原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可是爱到痴迷,便是被束缚在玉的世间里,无法自拔。

这或许看似可笑,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由刚开始的爱而到了痴迷的境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痴迷于股票的人数不胜数,沉醉于网络的人多如牛毛。他们就像是被困在茧子里的蛹,被紧紧束缚,看不见真正的自我。可是有多少人会明白,吐出厚厚的茧来包裹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啊!如果能够克制地适当玩股票也并非坏事,赚一些额外的钱,让心情更加愉悦。而多少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亏得倾家荡产,却还执迷不悟。适当地使用网络也对自己有帮助,放松紧绷着的大脑,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是有多少人,把网络这个工具当玩具,昼夜不分地在电脑上浪费光阴。当那厚厚的茧在不知不觉间束缚了自己,又有多少人只会抱怨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又舍不得咬破那个茧呢?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化蛹成蝶,破茧而出,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没有茧的包裹,没有痴迷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自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2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3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4

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本《林清玄散文》书,觉得很喜欢,把它买了,每一回家总是先看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少年时代林清玄所经历过的事所思所想与所悟,有许多散文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清欢》、《从人生最底层出发》,不过最让我百读不厌的便是《黄玫瑰的心》,里面讲述了一朵黄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来整株花泡了20分钟,变光彩耀人。这件事情让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记得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完试,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还很自信。第2天试卷一发下来我睁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绩刷的一下掉了下来放了学,我闷闷不乐,到了家一句话也不说,我怒气冲冲推开书房砰地一声,把门就关上了,作业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东西一肚子恼火。这时,妈妈推门进来了说道:“金圣哲,发泄怒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静下心来、查找错因、仔细一点。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什么,成功与否决定与你的努力!

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不在骄傲自满,而是谦虚,仔细查找错因,第二次考试考了97分。我应该朝着满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个满分!

从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涂,要振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5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内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这则故事中的儿女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让人寒心。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扪心自问,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许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供我们上学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乐意还会耍犟脾气。试问,当你过生日吃着父母为你准备的可口饭菜、香喷喷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可知道爸爸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条件,正在外辛苦奔波;当你晚上躺在松软的席梦思上甜甜入睡时,你可知道妈妈还在灯下为你织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为我们的父母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