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谭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菜根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菜根谭读后感1
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就好像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菜根谭》思人间事,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在拉家常中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名乘务员,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先旅客之忧而忧,后旅客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如此类推,我们作为乘务员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旅客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自己:我的行为到底给予了旅客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体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乘务员,我们的工作是为了确保旅客安全的,当然也会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乘务员,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作为一名乘务员首先应该做好自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服务旅客。读书是我们为人的根本,也是发展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源泉。虽然我书读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种读书的“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初见《菜根谭》这部书,见其文字就如同与洪应明本人对话,一句话,足可受用一辈子。这就是《菜根谭》,好书《菜根谭》。
菜根谭读后感2
夜深人寂,于无声处,孑然于点点思绪。懒坐于一缕昏黄的灯光下,轻捧起我所钟爱的《菜根谭》,以一朵朴实的灵,来细细品味这字字珠玑背后隐匿的人生智慧。在明末清初的通俗读物中,《菜根谭》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书籍,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我眼中的《菜根谭》,是一部难得的探索人生奥密的经典之作,它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间的大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更令人惊叹的是洪应明那天马行空般的思辨力以及深邃精妙的处世哲学。处世之道,先在于为人,后显于行事。《菜根谭》以简练明隽,兼采雅俗的文字,如云端之飞鸟,似清溪之流水,让我深深陶醉于其中,一次次荡涤着我的心灵。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有一股韧劲儿,总觉得既然咬得菜根,那么这世间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人的修养和才智只有经过后天的艰苦磨练才能获得。《菜根谭》用最赋予生命的言语,向芸芸众生阐释了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万千智慧。
修身,乃人之始也。书中有言: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生命的底限与高度,在于生,在于立。唯有生存,万物方可拥有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唯有直立,万物才能顶天立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善待周围的事物,善待生活中的你我,以一颗质朴的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去享受人与人之间纯美的情感,一个人才能树立起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去承担天下为公的责任。养性,乃人之升华也。“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这更是一种崭新的境界。“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生活并不缺少喧嚣浮华,我们所缺少的,是漫漫红尘中那一份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坚持与坚守。现代社会,处处弥漫着物质财富的欲望和地位名望的渴求,忙碌的我们,真的需要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放下沉重的包袱,给自己的心灵留一方净土,去深入地思考,慎重地选择,重新定位未来的道路。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殊不知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却是另一片新天新地!正确地对待世间万物,自古是人们的最高追求。“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天地之间最妙之境,非荣华富贵,非高官厚禄,亦非梦想成真。自然万物之所以美,入之以眼,感之以肤,悟之以心。此刻的美丽,定然不是最美的。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颗感悟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颗享受美的心,我们就能在大千世界中领略到无尽的美,享受更迷人的美。 《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遨游其中,不单单的是一种清新,也不仅仅是一种觉悟,心头那份无法言喻的舒适怅然更是另一番情趣。字里行间,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警策下,我相信每一个认真拜读的人,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今夜,再坐灯旁,再一次翻开心爱的书本,告诉自己用心来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借着这金光闪闪的文字,伴随着这一抹书香,只为寻找“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优雅与闲适。
菜根谭读后感3
前些日子在我们四部文豪小于的推荐下,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正是《菜根谭》,据说,里面讲了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翻开书,"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雠,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著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识修身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之乎者也啊!这还得找释义一起看。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其大意是说,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细想一下,我们从学校毕业跨入社会,走进企业,走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也不尽然被大染缸似的涂上杂乱颜色,在各位心中这都有着心底愿望的方向,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而更加确认各自的行事原则!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这句大意注释是,任何家庭都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种不变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自然温和愉快,就能与父母兄弟相处得很融洽,比用静坐调护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还有几句如,"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是无以济人利物。"
注释大意是,尽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如果过分认真而使心力交瘁,就会使精神得不到调剂而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风亮节,但如若过分清心寡欲,对社会人群也就没有什么贡献了。说的挺好,如果能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完美的连接在一起,使生活更丰美,使工作不乏味,那会是一种什么境界!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明末隐士,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不详。从《菜根谭》的内容及其友人于扎兼等人的记载中,可知洪应明是一位儒生,早年热衷尘世,晚年皈依佛门、广事交游。从这本书大致内容来看,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对于人们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我说他之乎者也,其实也有些过了,联系上下文,并没有太过文言文,所以也能看懂些大致,再搭配注释理解,其文字算得上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宋代汪信民的话:"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另一位是伟人毛泽东说的:"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古一今,都讲到了"嚼菜根"."嚼菜根"之说,就是说"少时吃得苦中苦,长大方能成大器"这么一个简单的意义。
其实,我看书大致是用看来检验值不值得一看,因为任何一本新书,我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文学底蕴、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那就看吧!就像上边我摘出来的几句只是自己感觉有些意思的一小部分,有你需要的营养或者与你对世界认知的类似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读下去,都是好书!
菜根谭读后感4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本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素材,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哲学,以下两句箴言读完令我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争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一词,近来十分流行,处处可闻,但是很少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最高级的“善”会像水一样。其实这四个字只是为了引出后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处的“善”不是狭义的善良,而是一种接近“道”的含义。首先,水是不争不抢的,有企业家提出现在社会是“海洋法则”,不是“丛林法则”,意思类似。我认为真正的功业,不是靠制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去使劲做的,也不是以其他人为“小目标”去追逐倾轧的.。真正想取得大成就需要一些无欲无求的松弛感,是以“核心价值”为目标,心安性定地去做事,之后名利也好,资源也好,影响力也好,都不请自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价值》一书中有言,流水不争先而滔滔不绝,说的也是上善若水的道理。后半句讲,水总是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当众人都追名逐利时,如果有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当你更关注过程,在过程中默默输出正向价值,反而更有可能获得最好的结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译:虽深知什么是刚强,却安于做弱势的柔雌,甘做天下的沟溪。
万科曾经有一句名言:“人才就像河流,哪里有沟谷,就汇聚到哪里”。大部分企业都把自己比作山峰,而万科却将自己比作沟谷,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选择去做君子成人之美的那一方,还是很有格局的。员工如果能被这种精神感召,把自己事业追求的方向从索取转为奉献,看待问题和做事情的角度就会不同,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是双赢。
工作和读书最大的不同就是,读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而工作更多地在考量你所提供的价值,更深层次讲就是你的服务可以受益多少人,利他性其实是作为社会人一种重要意义。评估一件事的价值是它对社会的价值,用公式来写就是:
受益人数x人均时间x单位时间价值差
这里能从一件事情受益的人数,和受益的人均时间是这件事的本身属性。第三项取决于你这件事完成的好坏程度,如果你做得比别人做的类似的事情要好,从而受益人从你这里受益比从别人那里多,时间价值差就高。一个常见误解是跟人合作会降低个人的贡献,但是如果你和合作者配合不好,导致1+1远小于2,那么你的平均贡献确实降低了。但如果通过合作把项目价值做大了,那么你分到的贡献也是大于个人单位价值的,水涨船高的道理就在此。“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找到稳定的对他人的意义,自己的人生也能创造更多价值,即使从自我幸福角度考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值得去倡导。
不过,《菜根谭》著于明朝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推崇存天理灭人欲,也有一些时代局限性,有一部分禁锢思想反对创新的封建主义语句。所以阅读时要带有一定批判思维,取其素材,去其糟粕。
例如,书中言:“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还有言:“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个人认为,这两句话有推崇不作为的嫌疑,如果人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未有些高高挂起的意味,在团队里,往往这种思想会导致无人敢言,无人敢做,互相倾轧,最终结果便是项目无人问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经典书籍穿越历史还能带来启发,足见其价值,但是作为现代人,有更多更广的信息来源和思维角度,还应灵活运用,理性思考,将经典与现实结合,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