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时间:2025-11-09 09:21:10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篇1

统观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采取传记体铺叙方式展开了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六位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之所以以他们为故事主线,大概是因为他们在明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是那么渺小,在时代面前他们都是芸芸众生,自身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发展轨道,他们试图打破它,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因为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本书中提到了历史的惯性。在我看来,万历年间的各种事务都可以用它来解释。从明朝建立起到万历年间,它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以四书中的道德作为最高意识形态的日子。换句话说,是明太祖所建立的以封建道德为最高指导的思想绑架了明朝。及至万历年间,明朝的发zhan方向已经不是皇帝或是某些臣工可以改变的了,万历皇帝的“罢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万历皇帝因为立储问题与群臣闹矛盾,消极怠工长达三十年。而帝国统治机器依然正常运转,居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万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个时代的中心,是那段历史的主宰者,因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权。然而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的时代,所以他有“人欲”则不达,一是受文官集团势力的牵制,二是受他内心思想的羁绊。他当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样,不顾名声为所欲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所有的教育与文官集团集体认同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这些从始至终束缚着他。他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牢笼,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要那般绝情的清算他,但最后这种种在后人看来竟像个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气而已,这种报复行为对于他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裨益。身为皇帝又怎样,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

时代的潮流是难以改变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跟随着它,发挥自己的力量。有志向有抱负的人,理应懂得如何与时代相处。但凡联系一下过往的历史,我们可得知,唯有符合大势所趋、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人与事,才可成事、做人。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篇2

作者选取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分界线,介绍了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挖掘出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的悲剧,从中看出他们所处的大明王朝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万历十五年吸引我的,是能认识到里面几个真实的人。在黄仁宇先生夹叙夹议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印象最深的是万历皇帝,书里虽没有万历心理活动的描写,但作者对一件件事原因的分析,还是把万历个人的形象很完整的呈现出来了,虽贵为天子,但他终其一生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他企图用个人的力量和传统习俗做抗争,但强大的阻力将他推回。

万历在十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张居正的协助。他曾经励志做一个圣明的皇帝,但得知张居正的真实面目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被最尊敬的老师蒙骗了这么久,他的世界观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在随后数次与朝廷文官的争斗中,也让他心灰意冷。他发现了自己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实质上不过是封建礼教的一面旗帜,是文字集团为了保护其所有权而创造的符号象征。既然无法使自己的意愿实现,他便也不会采纳文官的意见。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奇特的态度:不搭理。不对提出的问题做任何指示,把国家长期置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中/。由于他从小受的教育及成长环境,这可能已经是他能做出的最叛逆的选择了。

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尚且如此,这个王朝还能走多远呢?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死,死后被大清算,家产抄了,儿子革职,所有的荣耀都被剥夺,甚至差点开棺戮尸。一个厉行改革的大官,一度掌握举国的重大决策的大权,却沦落至此,子孙都不得保全。之前有多荣耀多尊贵,现在就有多卑微,多惨淡。

其实张居正所厉行的改革,总的来说,对明朝还是好的,但是他的位高权重和锋芒毕露,威胁到其他文官的利益和升迁,于是反张派必除之而后快,张居正怎么也不会想到,是他亲手为大明帝国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由于王朝制度尚未健全,一切皆以道德和礼法代替法律和制度,这正是一切问题的来源。其实万历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早已埋下。

读史思今,时至今日,凡有争议之事发生,道德就时常被人提起,而法律却是陌生的,我们很少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道德却成了人们口中的舆论导向和判断是非的标准,由此观之,这和几百年前的万历十五年又有何不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却有教化之处。然而。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独立之思想,能够明辨是非。愿你我能以史为鉴,审视自身和社会,不做随波逐流的跳蚤。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篇3

最近我把《万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当然还没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这三章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

1、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与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与谐。可是自秦朝以来,各朝统治者怕蹈秦之覆辙,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团的弊端。由于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让皇帝过目,所以各朝统治者创建了文官集团,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久而久之, ……此处隐藏7496个字……张的阐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文风恣肆雍容,让很多没有饱读史书的人,豁然开朗,一旦捧起来,就会陷进去,抱着不信邪的心态,我也试一试,原来历史可以真的这样好看呢,夹叙夹议夹评论,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了明朝万历年间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是让我学习了一种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以前的史书里,历史人物都是被有着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设”并夸张处理,而这本书采用的却是“聚焦”的写法。万历十五年,这个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发生的林林总总,看似平淡无奇,却已为大国本朝的衰颓埋下了伏线。怠政罢工的万历皇帝,雷厉风行却悲剧收场的张居正,位极人臣却未老先衰的首辅申时行,战功卓著却孤独终老的将领戚继光,刚正不阿却争议不断的海瑞……某一年,某一人。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角色,在《万历十五年》中一一出现。但是在这本书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饱满的、鲜活的,也并不都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认真读下去,就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苦恼,他们的梦想,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他们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种切入笔法细微得很,但牵动全文的是一条张驰自如的线:牵出这高拱、郑贵妃、邹元标,牵出耕织伍旅、财贷制度、民德风俗,牵出官场的阴与阳,皇尊的欲和权。合上书后我鲜明地感受到书中的`里承外合、互文相应的妙处。

黄仁宇写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他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官员阳奉阴违腐败无能,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拒绝改革无德无能,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已经耗尽了生命力,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16世纪末,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要么身败名裂,要么壮志未酬。归纳《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达: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因为这个症结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剧。

也许,对于一本好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篇12

一开始看见这个名字我便觉得这是一本我不会感兴趣的书,无非是枯燥的历史,干巴巴的如同教科书一般。可是当真正静下心来读它的时候,就发现其实当你真正接触历史最真实的一面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会因此转变,于是理解了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狂热的喜爱钻研历史,只有通晓了无论是民族还是文化的本真和根源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今的文化和自身的'发展。由于时间仓促只浅读了前几页的内容,还不能全面地评价万历皇帝及其执政的这十五年。但仅从这几页的介绍,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古代皇帝于其光鲜外表下的悲哀与辛酸。也许我们总在一些古装片中看见皇帝们无非是摆摆架子便可终日享受奢华安逸的生活,尽是佳肴美酒,美女良宵。其实尽管这些皇帝们生来便有着皇帝命,可是他们并不是出生就会管理国家,就能威震天下的啊。万历皇帝八岁就加冠成年次年便登基为帝,可以说完全没有机会享受童年就被迫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中,学会发号施令,遵守各项礼仪。

他并不比一般的小孩子轻松,他要一边学习经文书法一边治理朝政,还要顶着作为一国之君的巨大压力看大臣勾心斗角,争权夺势。他明明与母亲母子情深,却因为皇太后和皇帝的头衔不得不程式化冷冰冰的对待彼此。还有那些皇帝要盛装出席的活动,都必须在众人的注视下一丝不苟地严格遵守传承至今的各项礼仪规定,不出纰漏。万历皇帝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天赋才华的君主,他能够幼年识字,并在八岁便练得一手好字,能够在刚刚执政的时候就凭袖子里的字条应付下来早朝。我想如果不是封建宫廷的刻板束缚,他或许可以在文学艺术方面获得很大的造诣。我觉得作为一个皇帝,就是要完全打磨掉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心甘情愿地装在一个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皇帝的套子里。所以想到这些,着实为他感到心酸。当然折磨皇帝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封建社会中繁复冗杂的礼仪条规和遗留至今的形式主义。关于早朝中对皇帝和大臣们的细节要求,实在令人感到难以接受,礼仪应该作为一个约束民族形象与文化发展的形式存在,而不应该成为一个民族自身的负担,我认为彼时明朝的宫廷礼仪已经到了影响人们生活的地步,是完全应该废除一些繁琐的形式的。

我想当今大家大肆批判的形式主义之所以一直难以根除,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历史遗留的问题,当我们回顾历史便可以发现,很多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从那时就已经出现了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口口声声的进步和发展在文化很民族性上似乎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实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多读读这样真实的历史书籍,也许真的可以让我们对自己对社会都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和全新的思考。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篇13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样诉说着单一历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现代口吻调侃过去,它经过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历史年份为支撑点,从各色人物杯具结局,梳理当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制度、体制原因。以往平面的历史人物,经过阅读此书之后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之前,我以为万历可是是个懒惰至极的昏君,但纵观全书后,我懂得万历消极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权与礼教抗争的无奈;阅读之前,张居正被视为雄心满怀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也有着与整个文官集团不合时宜的矛盾;阅读之前,我以为首辅申时行可是是个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过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权衡;阅读之前,我以为海瑞是位模范的“青天大老爷”,但剥去个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愤青般的悲哀……

中华五千年礼貌,儒家孔孟,道家庄老,为何到沦落至今却成为余秋雨口中的“无信仰、无道德、无感恩”国人素质?也许,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拨开历史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历朝历代,经过庞大的文官集团,来统治全国。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能够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能够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我的私欲,仿佛海瑞,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标签,每个人仰望着他,可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理解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着纸笔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杯具。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很多史籍的中国人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读史以明志,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走礼与法的脱节,体制与道德相脱离的老路,值得探究与考量。从微观说,确立“法”的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摆脱人情因素或许是公务员工作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