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推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1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萧的声音久久荡漾在萧瑟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2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描述了“我”在祖父的园中那段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一整本《呼兰河传》,从中感受到了文中的“我”在童年时期的心灵,充满了梦幻色彩。
小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把狗尾草当成谷穗留下的那一段。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把狗尾草当成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就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我不禁大笑起来。虽然这只是小说里记述的一个生活场景,却处处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宠爱,也间接表现了作者萧红热爱生活,怀念童年的情感。而“我”与祖父嬉戏的欢快场面,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发生的趣事。
三年级暑假,一个天蓝云白的早晨,大姑开车带爷爷、奶奶和我一起去巢湖一日游,再顺道去碧桂园小区她家小院玩。
路经八百里巢湖时,大姑把车停在岸边。那天,风挺大,湖水用力地拍打着岩石,我不由得喊出了苏轼的一句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远处的几叶扁舟,在这风浪里颠簸摇曳,面对这景象,八十岁的爷爷,竟背出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奶奶笑了,大姑也笑了。
到了大姑家,我们戴上了各色的防晒帽,走进小院菜地。爷爷左手拿着袋子,右手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个绿油油还泛着亮光的辣椒,生怕把辣椒枝折断了。奶奶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把着菜苗,“咔嚓”一声,嫩绿的空心菜就被剪了下来。大姑在一旁掐着猫耳菜,汗水一滴一滴地流淌了下来。我看着一个个像小灯笼似的西红柿,不禁口水流下三千尺,却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爷爷笑眯眯地对我说:“有句俗话:柿子捡软的捏呀!”哈哈!我们不禁大笑起来。
可以说,比起萧红,我的童年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充满自由快乐的。
然而童年会一去不复返的,尽管我们是多么希望唤回她,在书本上、在生活里、在记忆中。所以,我们更要格外珍惜她。
呼兰河传读后感3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4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 ……此处隐藏6984个字……有太多复杂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像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剧本。生者如萧红,想必很难再用控诉与疾呼来一发胸中苦闷,所以呼兰河传尽管“好看”的很,却同样“难言”的很。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回忆着有过生活,尽管想要努力微笑,却难掩哀伤。因为过去越是单纯,就衬得现实越发伤痕累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那么悲凉?”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一叹?
呼兰河传读后感13《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14茅盾曾这样评价过一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也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这本书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描绘了呼兰河城的美景,第三、四章描绘了“我”童年的回忆,第五、六、七章,这几章由景转到人物,写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为什么我要以孤寂与苦闷为题?下面就听我一一分析。
文章的开篇就是在写人们生活的环境,大泥坑就是其中一个。当我读完创作背景,又读到大泥坑时,我就觉得很有趣,还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就更有趣了。这么有趣的事,为什么会用孤寂与苦闷来形容呢?那是因为大泥坑就像黑暗吞噬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使呼兰河人麻木,孤寂,也使小城的生活刻板单调,那些热闹的节日就更一样了,节日也和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一样,单调,呆板。
第二部分就是写我的童年生活。写出了我不是在祖父后院里玩,就是在储藏室玩,而文章中只介绍了作者和祖父的快乐时光,没有介绍“我”家庭中的其他人。写出了我童年时的孤独与寂寞。
第三部分写的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团圆媳妇是一个悲惨而又可怜的人物。12岁的她因为长得高,谎称自己14岁,因为团圆媳妇,不但大大咧咧还吃饭多,所以就被人家嘲笑,丢了团圆媳妇婆婆的面子,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经常打她,最后把她打出病来。经过不断的救治,还是没有就救好,便死去了。团圆媳妇的悲剧反映出了人间的短暂和生命的痛苦。
有二伯是一个古怪的老人,有二伯很喜欢和动物说话,他对主子很不满,常常偷东西对付主子,有时还指桑骂槐,他对小团圆媳妇的死亡无动于衷,对王姑娘与冯歪嘴子的爱情说“那是啥人玩啥鸟”。有二伯反应出人扭曲的病态心理和人性。
冯歪嘴子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人。虽然他很勇敢,但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底层人民的卑微。
寂寞孤梦的小城度过了萧红寂寞孤梦的童年生活。《呼兰河传》虽然没有那么优美动人,但充满了萧红童年生活的记忆,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读后感15《呼兰河传》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座叫呼兰河的普通小城。而故事情节并不想任何其它普通小说,开门见山的直接直接引出人物与事件,而是一半时间花在了讲述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由此可见此书前半部分对呼兰河的景象做出了详细的描写,中后部分都以“我”的回忆陈说城里人的一些故事。其中不乏我在《呼兰河传》中最喜欢的作品《有二伯》。
这个故事讲述了有二伯三十多岁来了“我”家的那段时间。二伯在“我”家做长工,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家,每天都会换一个地方睡。说他性情古怪有二,其一,有东西不给他吃,他就骂,给他吃,他又不吃,其实无非就是争那份’挂念';其二,他和人没话说,却和天空的雀子,地上的大黄狗,甚至是碰了他的脚的砖头,都有很多话说,是一个怪性子。而当时有二伯在家的地位很是低,连鸡狗都不如,而且时常会发脾气。除此之外,有二伯经常被欺负,就连名字都会被他人嘲讽。老厨子常说,“我看你这个’二伯’一丢了,就只剩个’有’字了。”而’有’字的发音又很像有子,所以每次有二伯听到都会和老厨子打起架来。
有二伯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不同层面上的人。他常被萧红的父亲鞭打,每次都会被打得躺到地上,而每次被打倒后鸭子都会来吃他的血。发生这种事普遍会都会来旁观者。但每次唱中没有任何一位旁观者会主动站出来帮助有二伯,来的人都是看笑话的。这让我了解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人们会把虐狗杀人当做笑话看。而当不闹事时就没在有有趣的事情。粮食基本上都是靠天攒的,只要有东西吃生活就能过得无忧无虑,毫无压迫感。这也导致人们不愿意受教育,素养不高。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着重陈述了封建社会的阴暗,更是体会了呼兰河中隐藏的低劣。表面上,这个地方看上去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城。但当萧红落笔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呼兰河的不寻常。萧红常在小说中提她家的院子是多么的荒凉。我认为这荒凉冷落的感觉,是由这座城中的人带来的。而有二伯,以及小说中其他悲剧人物,例如小团圆媳妇以及冯歪嘴子的悲剧都侧面的泄漏了呼兰河的荒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