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心得

时间:2025-11-13 09:21:08
《目送》读书心得

《目送》读书心得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书心得 ,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读书心得 1

距离,如同一条柔软的丝线,将人与人的心灵之间,或变得心心相印,又或是渐渐疏远彼此……

通过阅读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著的《目送》一文,我真正感受到了距离产生的温度。本文以富含哲理的文字讲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与父母相处的不同方式:华安上小学时,总爱用胆怯的眼神打量新环境,一步三回头地用稚嫩的小手向"我"挥手;十六岁时,华安渐渐长大,去美国时,在机场"我"依依不舍地拥抱他,而他的眼神里却没有了昔日对父母的依恋,甚至没有回头,快速闪入机门;二十一岁时,他与"我"渐渐疏远了,我只能默默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这篇文章里,我读出了作者心中的五味杂陈。既有孩子长大独立带来的欣慰,又有孩子不再依恋自己而产生的淡淡忧伤和落寞。

正如我们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有许多的困难挫折需要我们独立、坚强地去克服,我们不能再依靠父母的力量。就如同雏鹰总要离开温暖的巢穴展翅高飞;轮船总要离开停泊的港湾扬帆远航;我们长大后也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独闯天下。那时,父母只能目送着我们越来越远的身影,默默地化作来自内心的力量,支持、欣赏着我们。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孩子们独立的处世态度也在慢慢增强。从最初的偎依在母亲怀里,紧紧牵着父母温暖的手,到长大后的独立自主。虽然我们长大后和父母的空间距离在逐渐拉大,但和父母心灵之间的爱的距离却没有缩小,这种爱始终像一团炽热的火焰,在温暖着彼此。它像一条纽带,把彼此的心灵连接在一起。

于是,正如书中所悟,"我"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子女与父母之间空间距离的拉长,代表着我们已经进入人生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心灵的距离却不能随之变得遥远,而是要让彼此心灵摩擦出的火花,照亮我们的整个世界!

《目送》读书心得 2

几年前儿子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学离家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儿子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儿子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子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儿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目送》读书心得 3

翻开书的封皮,读着这一本在假期期间被推荐的《目送》,一个个故事,一句句言语,说不上扣人心扉,却于心中响起共鸣。在看书之前,我仅仅认为这是一本谈论亲情的书本,然而翻开后,却是一纸人生。

看到“十七岁”这个篇目时,让我目光一顿,这与我想像的年龄,作者会写些什么呢?她曾经的十七岁?还是十七岁的少年们?我往下看,这是关于作者远在德国的儿子华飞的。书中,母亲与许久未见的儿子一同闲逛于剑桥大学,本应该是一幅融洽、互诉衷情的场景,但显然,十七岁的少年俨然已有自己的想法,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这个年纪的一丝叛逆。

我不禁想到,自己与父母又是怎样交谈的?

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但当父母的所见所闻明显快不过时代的进步时,披着“新时代青少年”外衣的我们总会表现出我们与父母的嫌隙,比如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日渐新潮的社交内容,一杯外国品牌的昂贵的咖啡,这些东西在这个富足的时代走进年轻人的群体,但相对于父母长辈而言,他们或许不懂,或许新奇。

当华飞说道“小孩!”时,我想,在我们眼中,对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感到新奇的父母,或许真的像某种意义上的“小孩”一样,我们以不耐烦的态度回应,不正像是我们在拼命修筑一道高墙,迫使父母与我们渐行渐远吗?

从“青少年心理”走出来的我,又进入到作者的另一个篇章:作者与年老后开始忘事的母亲的相处。她们之间的相处,让我敢达两人虽离得很近,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疏离感,作者母亲记忆的回溯,渐渐与现实脱轨,每次问过后又忘记的问题,及时有作者不见其烦的回答,也感到了令人窒息的距离感。父母年龄的增大,记忆的倒退,层出不穷的心理与生理上的问题,这种父母子女间愈来愈远的距离,让人看得见,触不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所谓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瞬,“父母”和“子女”这两个词,好像突然拉长了在这之间的沟壑,仿佛这一生,我们与父母擦肩几十年,而后走向远方。我们与他们,就这样不舍地,看着彼此,独自走过漫漫长路。

《目送》读书心得 4

带着释怀与生命的和解,龙应台笔触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纤细描写出亲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当我亲临这篇文字海洋之中时,带给我的是当下 ……此处隐藏10239个字……内心的沉默与痛楚。

我不愿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记得我们后,才开始懂得陪伴。龙应台的母亲因老年痴呆不记得事物,所以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我的雨儿吗?”她的母亲虽然记忆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楚记起,我还有一个雨儿。这也许就是世间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个从记忆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如同深深烙在脑海里。

虽然我才处于人生的起步点,还没有尝尽人间的悲欢离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当我的亲人目送着我与他们分别,我一定在人群中,穿越过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让彼此的视线在隔空交会。

或许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却不曾记得回望亲情。如果目送会使父母眼角堤防崩塌,那回望就是修复的最好的良药。

《目送》读书心得 14

日前读了《目送》,主要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兄弟的携手共行。对于《目送》,至今还回味无穷。

生命的历程,时间的辗转,父母、亲人、兄弟姐妹、伴侣,然后会有自己的子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当我们由子女变为父母,我们开始目送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越走越远,我们只有不舍的情愫。这是生命的轨迹,每个人都明白。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仿佛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里度过。当父母怀着不舍的心情目送我们时,我们的背影是否也这么绝情?当我们踏上征途时,父母在我们的身后默默凝视着我们,他们希望孩子早点回家。当我们离开很久时,或许她们还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车子启动的地方。他们的眼神里充满期盼。

每次回学校的时候,妈妈总是陪我走到车站,她总是替我拿着大包小包,包里总是装着我最爱吃的东西,当然还装着妈妈对我的爱。妈妈总是像对待小孩似的叮嘱我:“下星期放学的时候一定要早点回家。”而且在上车之前还会唠叨几句刚才讲过的话。我总会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当我坐上车回头看的时候,发现妈妈正望着我坐的这辆车,表情竟然有些呆滞。车子越走越远,但我仍然能看见妈妈的眼睛望向何方。她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不见。我知道在与车子行驶的相反方向,那里肯定还站着一个呆呆凝望远方的女人。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成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

在我脑海里翻滚千遍的是作者为母亲涂指甲油的情景。当作者为母亲涂指甲油的时候,她的母亲是那么的听话,听话的简直像个孩子。“效果,看起来确实有点恐怖,像给僵尸的脸颊上了腮红。”她的母亲真的是老了,作者为哄着母亲而给她涂指甲油,真的把母亲当作孩子对待了。

《目送》透露着淡淡的愁绪,字里行间都是人间的情,这情都是真实的。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在目送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同样的,自己也被目送着。不同的生命,很难说是互相交错的,但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注定这一生与他们交织在一起。但总要离开他们,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说,她明显感到跟儿子之间存在着隔阂。他跟她都有着深邃的眼睛,她的深邃,如一汪清水,清澈明净。而他的,深不见底,让人捉摸不透的寒冷。这让她非常的挫败。家是一个相逢的驿站,终究还是要散去。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

子女在小的时候,会像膏药一样紧贴父母,对父母充满依赖。当子女长大的时候,会排斥父母跟自己在一起。子女会把过把过去依赖的眼神变得寒冷。我们小的时候,在父母眼里是永远的孩子。什么都要替我们做。当他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他们当成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这或许就是“有借有还”吧!如果有可能,我想和父母天长地久。

我们从来不会嫌弃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我们最爱的人。

“博士学位读完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巷口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大学教授的车子。”

作者的父亲感觉小货车会有失女儿的身份。女儿当然不这样想,她的父亲不明白父女之间的爱不是靠这个来衡量的。而是父女之间那种剪不断的父女情。

我们怎么会因为父母的职位高低、穿着打扮来决定爱不爱他们呢?爱他们是我们一辈子的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令人动容最值得珍惜的。

我们往往会因为父母的唠叨变得厌烦。虽然我们知道那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还是做不到真正理解他们。

“我去看望我妈,一起在厨房里混时间,她说‘我烧了鱼,你爱吃鱼吧?’

我说:‘妈,我不爱吃鱼。’

她说:‘是鲔鱼啊。’

我说:‘谢谢啦,我不爱吃鱼。’

……

作者与母亲之间的对话充分说明,有时父母明明是为我们好,我们却不领情。就是这样重复的对话让我领悟到,不要一味地厌烦父母的唠叨。这是一份爱,这是父母用一种我们不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的爱。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肯定也会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关怀。

《目送》真的值得一读,那些人世间的爱会一代代传下去。人都是经过父母的目送渐渐长大,然后再目送自己的孩子。爱亘古不变,要好好珍藏!

《目送》读书心得 15

这个暑假,我在龙应台读了《目送》。《目送》的73篇随笔,写的是父亲的死,母亲的老,儿子的分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牵手,失败与脆弱,失去与放手,缠绵与彻底的虚无。她写下了所有的微妙之处,就像山墙上闪烁的烛光。看了这本书,感触很深,尤其是那两篇《目送》、《母亲节》,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之情,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一辈子看着他背对着我。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而且,他背着你说,你不用追。”“我一直在等,等他消失前回头看一眼。但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这些话来自《目送》,让人心酸又无奈。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长大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惯坏了母亲,总是问为什么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了,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自己做出选择。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着父母的不情愿和焦虑。但是从小到大,我们就一心一意的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头。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道,“在他们庞大的全球约会网络中,‘母亲’被归类为垃圾或‘回收站’。”安德烈送给母亲一份“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礼物。看完之后,我深深的责怪安德烈,我怎么能这样伤妈妈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了。有时候我很烦妈妈的照顾和唠叨。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很讨厌。我感觉我总是说同样的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会有和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是想了想,是为了我们好!

14岁的我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这本书,但我知道我会一直体验下去。随着我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和成长,我会逐渐明白父母的难处和亲人的‘注视’。

《《目送》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