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失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看完电影,这首《voissurtonchemin》依然在我耳畔回响,莫朗干净的嗓音,澄澈的眼神在我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
虽然我的教育旅程才刚刚启程,但这部影片仍然引发我的深思和反省,马图老师用音乐唤醒了孩子的善良,用音乐传递了正能量。那我呢?我能为我的学生做些什么呢?毋庸置疑,马图老师是“塘底”孩子们的贵人,我也想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想,我应该这样做:
一。用真心交换真心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这样一条:在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师生关系式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能影响教师工作效率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是交往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交往的载体,而整个学习生活则是师生交往所共有的交往环境。
所谓“真心交换真心”,就是老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并会用行动回报老师的真心。我任教体育的其中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脑子很聪明,可却不是用在学习上,他们以“叛逆”为荣,自认为这种不走寻常路是非常个性、非常令人骄傲的事情。刚开始,我为了树立威信,对他们非常严厉,却忽略了“过犹不及”,对学生要刚柔并济,就像马图老师那样,独自面对学生时,有错必纠,在“粗暴、愚蠢”的校长面前,他很维护学生。后来,我换了一种教学方式,放下身段和他们肩并肩,说说心里话,不时夸夸他们,我渐渐发现了那些“个性”孩子的改变,这就是我下面将要提到的“软化”了他们坚硬的心。
二。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
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味粗暴的指责,只会教会孩子以暴制暴,在孩子的心里会埋下阴暗的种子。马图老师用音乐软化了孩子们的心,抹去了孩子们心中的尘埃,给孩子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在学校的集体晨会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会被曝光,如何正确对待这些被曝光的孩子,需要班主任用爱和智慧,“咆哮”只能丑化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与其咆哮,不如和学生面谈,了解学生为什么这么做的根源,从而将其连根拔起。
三。用耐心擦拭尘埃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不可能一切按照老师所期望的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正朝着大家所期望的方向进步、发展,可是他只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继续职责他,恐怕只会抹杀了他心中仅存的一点愧疚。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他呢?耐心。对,就是多一点耐心,多听听他的心声,对他的行为不要妄加指责,让他在我们的耐心呵护下,逐渐抹去心中的尘埃。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用真心交换真心,用爱和智慧软化坚硬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正直地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牛”塘底寄宿学校教育者眼中的受教育对象,他们就是用对待动物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孩子的。在这种简单粗爆的管教下,孩子们看不到希望,自暴自弃。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聘的老师都是来去匆匆。他们没有勇气也不愿付出那份努力。此时可贵的是失意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承担起了带孩子们“找回春天”的使命。
塘底寄宿学校——一群被放逐的孩子所在的学校。这个学校名字正印证了这些孩子的处境和心境。
哈杉——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一个专制残暴的领导。对学生是冷酷的,一犯错就处罚。对这些孩子就像对待犯人一样,动不动就关禁闭,罚扫厕所,甩耳光。还像现在很多的校长一样,处处想着从学生身上压榨钱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搞教育的。
孩子的父母亲对孩子缺乏关爱,又不能够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一味地责怪孩子,为推卸责任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至使孩子,离亲情越来越远,索性放弃自己。
没有人会拒绝温暖,拒绝关爱,拒绝尊重,顽劣的孩子,其实更渴望这些,因为渴望而得不到,失望之下的他们才会选择自我放逐。
马修不计较孩子们的捉弄,处处维护他们,使那些立起尖刺的刺猬渐渐收起了锋芒,接受他,认可他,信任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睡觉时间,科尔班带着大家唱歌挖苦马修:秃头秃头你完蛋了,这里不是你说了算。马修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因为从中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而开心。
发誓不再接触音乐的马修重新写起乐谱,带孩子们走上了一条音乐之路。他还劝莫朗杰的妈妈带莫朗杰到里昂去深造。也因此被校长称为有着“天使的脸庞,恶魔的灵魂”的莫郎杰最终在音乐上有了很深的造诣。而从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还坚守承诺指挥演出这一点来看,他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因为马修的到来,孩子们的生活注入了阳光,他们渐渐自信,心底也渐渐柔软而温暖,看到马克桑斯从医院回来,他们蜂拥而上表示欢迎,这是以前的他们从来不会做的。
即便是无药可救的蒙丹,那回头的一笑里,也有一丝温暖。如果校长听从马修的劝告,向蒙丹道歉也不至于他会放下那把大火,烧毁了学校,更是完全毁了自己的前程。
虽然说教育不是万能的,爱和温暖不能够改变所有的人,但至少能改变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再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不是很美好吗?
Ted大会的一个演讲者在一次演讲中说:让他明白自己是非凡的人,你可以拯救他的人生。而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一个被良师拯救的孩子。
《青鸟》中的村内老师,也是一个灵魂的拯救者。改变了一些看不到希望的孩子的人生。
而今天《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又是一盏照亮孩子心底的灯。
这些老师并没有因为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而辉煌,也没有因此得到丰厚的回报,他们依旧默默沉寂在教育行业。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安慰的:因为他们的努力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春天,让一些家庭回归到了和谐,让这个社会多了一份安宁。这不是一个教师最大的价值体现吗?
虽然说生活中那些自私残暴的校长不可能像哈杉一样被大快人心地开除,甚至会变本加厉继续他的恶行,也会像哈杉一样,面对指责耍无赖。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跟孩子站在一起的。做孩子需要的保护者,给孩子以温暖,以自信,以支持。带着满足感去称赞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带他们发现自己生命里的春天,这是一个为师者的职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职业原因,特别爱看有关教育的优秀电影。 ……此处隐藏13073个字……>
但在唱到那一段时,马修还是停下,让他唱了。我从男孩儿的眼睛里读出了他那一种被别人原谅与宽恕的欣慰和兴奋,演出非常成功。
眨眼间,过去两三个星期了,马修该走了,可是他的心还留在这里,他改变了许多人:这里的学生、这里的老师、这里的院长,还有这男孩儿的母亲。
他是不留遗憾的!临走时,他翻了翻他写的乐谱,他并没有带走,而是留了下来,留个他们永久的美好回忆。
他迈着沉重担忧轻松地脚步走出了院门,他想,这些孩子是不会因为他走而来送别和伤心的。可是,远远的,传来一阵熟悉的美妙歌声。从天而降了一堆纸飞机,上面写满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祝福,把马修的心装得满满地。
正当马修要上车时,贝比诺风一般的来了,他要跟着他走,可是他不同意,但走了又回来,贝比诺冲上去,上车了!
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他等的人:爸爸。没错,就是马修,这个可爱的父亲。
放牛班的春天,是暖和的,是幸福的,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春天的短暂与美好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一向对法国的审美有种感受,那就是另类,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人的道德取向与审美标准。
在中国,无论是法国的汽车,还是法国的故事片,市场的占有率,都远远比不上日本的汽车、美国的电影。但是,《放牛班的春天》一片,却奇似乎妙的捉到了法国人与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审美点,使得此片一路披靡,广赢好评。
大约,是因为在教育与人性方面的感受,正犹如月光和音乐般,都是不分国际的。
影片的色彩是低沉而灰暗的,鲜有明亮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冷漠的,甚至充满着恶意,对此,片中甚至提到了“地狱”一词。
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我们可以猜测,唯一一颗温柔宽容的心,来自于那位迎接马修的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但在我们随着马修的视角进入学校后,首先看到的,却正是这位迎接马修的由于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此时,正要离开的代课老师对马修说的话,更是为影片添加了阴影。于是,观者不免要期待,这位貌不惊人的马修老师,将怎样开展他的工作?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又会是如何处理的呢?
跟随镜头,我们看到了学生对他的种种恶毒称呼,与各种的对抗、不配合,也看到了校长的粗暴、冷酷,还有,后来的被利用做观察实验的孟丹......
马修在校长的强势高压下,在学生的不信任中,依然为他的“放牛班”缓缓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里有的,是耐心、爱心和个人的魅力,更是离不开合唱团的建立。音乐,在他的班级、在整个管教所,宛如一束圣洁的光,驱散心灵的黑暗,把学生慢慢的拉向光明。音乐,是拯救孩子们心灵的药剂,也感染了周围的老师们,为迎接放牛班的春天驱走了寒意。
不想说太多的感受,对我个人而言,除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外,以一个教师的角度来看,我对马修在安排合唱团人员方面,也颇感佩服——除了根据学生的嗓音分高中低音,对毫无音乐感的学生,和年龄小不肯配合的配彼此,则各自安排了一个职务,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让他们同样参与了合唱团的工作。看到那个男孩被安排举乐谱的时候,感觉是很有点好笑的,而在他们演出时,那个男孩的脸上呈现的光芒,分明就是自豪与骄傲,让观者不禁为之所动。
拥有天使面孔的皮埃尔是马修音乐的最大受益者,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走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光明路途,而影片里的孟丹却没有皮埃尔的幸运,他尚来不及感受到爱与诚恳,就被所受到的对待与冤枉,拉向了更深的深渊,使他没有走上我们心目中期盼的“正道”。那一把火,不但烧了学校,也烧掉了他对世界还可能存留的善意。孟丹未来可能走上的路途,使我们在感受马修胜利的喜悦中,苦涩着、警醒着。
故事结尾的时候,已经是春天了。虽然马修被校长辞退,但管教所并没有随着马修的离开而重归阴暗,春季的到来暗示着学校的“春天”也已经到来,而小贝比诺也在终于在周六跟着“父亲”走了,这也让我们回味——马修在老师这一职业中,是或多或少的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爱与宽容,是马修拥有的,也是他付出的。有些时候,温暖的触摸比坚硬的凿子,也许更容易破开冰层。
最后,再次回味影片中马修的那句话——永远不要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是大学时代,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中给我们观看的影片。前段时间我又重温了这部片子,它又一次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激起了内心的涟漪。
影片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走进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动,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教方式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马修用音乐给这个如监狱般的学校带来了春天,他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热阳中翱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当他了解这些孩子作恶的原因,当他看见这些孩子对校长的恐惧,当他知道这些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当他见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梦想时,他曾经想要狠起来的心又软了。于是,他竭尽全力以音乐教育他们,他费尽心思对校长建议换种方式教育他们,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这种种的种种,无不表明他对孩子们无私、无悔、无怨的爱。或许,在他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去取得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时候,他是卑微的;当他为了自己心中无悔的爱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的时候,或许他仍是卑微的、是失败的;但是,他的爱却是伟大的,是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无私的爱啊!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尊重、关爱每一位孩子。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孩子。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孩子,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金刚”,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